AI浪潮別怕!一起大膽試水,HR 親手打磨才有解 —【周志偉】

AI浪潮別怕!一起大膽試水,HR 親手打磨才有解 —【周志偉】

AI時代,你的企業準備好了嗎? 當人工智慧已從科技熱潮走進企業日常,人資夥伴該如何跟上這波數位轉型浪潮,打造高效能、個人化的員工體驗?

MAYOHR與人資小週末連續第三年攜手合作,2025年針對企業對 AI工具的應用與期待進行深度調查。【2025 AI應用及人資數位轉型白皮書】彙集百家企業的第一手回饋,深入探討製造、資訊、高科技、零售等多元產業在數位轉型中的進展與挑戰。

這份白皮書不僅呈現數據,更邀請六位人資領域頂尖專家—盧世安蘭堉生李柏蒼林佳郁劉任庭周志偉,從各自的專業角度,提供具備前瞻性與實務洞察的深度剖析。

專注於組織職等與職能建構、人才發展策略及HR數位系統導入的周志偉,近年投入AI在人資場域的實務應用與落地推動。在今年的問卷調查研究中,他觀察到生成式 AI 的興起正迅速改寫人資版圖,但台灣企業在意識、基礎建設與實戰層面仍存在顯著落差。本次將透過三大現象剖析困境,並提出可立即啟動的行動建議。


AI浪潮別怕!一起大膽試水,HR 親手打磨才有解 —【周志偉】

生成式 AI 的爆發,正迅速改寫人資版圖,然而台灣企業在意識、基建與實戰層面仍存顯著落差。我們將透過三大現象剖析困境,並提出可立即啟動的行動建議。

現象一:HR 的 AI 焦慮

調查顯示,54.9% 的受訪 HR 明確認為 AI 對人力資源「非常重要,將成為未來趨勢」,然而真正每天使用 AI 工具的僅 38.9%,加上每週使用數次的 28.6%,仍有近三成幾乎不碰 AI。在意識與行動的落差之間,以及多項組織障礙相互交疊後,有68.2% 的HR指出企業技術整合困難;63.2% 缺乏內部專業知識;61.5% 憂慮法律與隱私;53.3% 面臨員工接受度與變革管理挑戰。這些因素使「覺得重要」與「實際部署」出現明顯斷層。同時,56.9% 的 HR 又表達將「擴大使用 AI」的計畫,呈現高度認知動機卻未能落地的矛盾。

進一步觀察職能轉型脈絡,近年來「科技人資」職位已涵蓋資料庫、程式設計、系統導入等跨域技能,並延伸至數據分析與專案管理。傳統 HR 需要面對語言模型、流程自動化與治理框架等全新知識體系,導致技能缺口與角色再定位的壓力同步增長。此時,內部培訓或許成為緩解焦慮的主要手段:有52.6% 的受訪者對 AI 保持高度期待,但同時希望企業提供正式課程與實作機會。在缺乏結構化資源的情境下,個體學習路徑分化,恐怕這樣的AI焦慮進一步被放大並外溢至日常作業與決策流程。


現象二:基礎建設,真的夠了嗎?

雖然 73.5% 的企業表示已導入人資管理系統(HRIS),但核心行政流程仍有 49.2% 以紙本或 Excel 進行,顯示「有系統卻未落實」的落差。69.8% 的公司選擇購買外部系統,其中約 63% 採用雲端版本,有 37% 仍停留在地端環境,容易限制與 AI 工具的即時串接與資料流動運用。採購HR系統的驅動多聚焦於「統一管理」(70.1%) 與「企業擴張」(54.6%),顯示導入動機仍偏向作業整合而非數據洞察。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組織層級相對扁平,資訊人力與預算有限。

這樣的結構性條件下,企業雖投入不少 HR 系統資本,卻因流程標準化不足,時常導致同一套 HRIS 在不同事業單位使用時產生多版本資料,長期累積出嚴重的資料治理問題。缺乏穩定而乾淨的主數據,使企業難以建立可追溯、可迭代的長期資料庫,對未來AI 模型訓練與監測將因此受限,最終可能步入「系統看得到,洞察做不到」的困境。


現象三:企業 AI 實戰仍處低基期

在具體人資流程中,54.6% 的企業尚未使用 AI 處理任何人資事項;已啟用者亦僅集中於人事行政管理 24.1%、招募甄選與人才培訓各 19.8%,薪酬與績效相關應用僅 10.2%。以企業推動 AI 自動化的四個階段:

(1)從標準化任務的 RPA 

(2) Chatbot 

(3)決策輔助 Copilot 

(4)自主決策的 Agent AI

目前多數企業仍停留在最基礎的工具層或尚未起步階。從本次的調查實務顯示,員工常於個人層次使用生成式模型撰寫郵件、簡報或程式片段,然而部門間資料並未經由合適的資料庫集中,組織級洞察因此難以產生。低基期亦體現在測量與治理環節:僅 66.2% 的企業將「系統資訊安全」列為評選條,顯示對模型風險與數據偏見的意識仍有限。當 AI 成效難以量化、驗證與迭代,專案便容易停留在基礎階段。綜合以上,企業的 AI 實戰呈現「個人增效高、組織綜效低」的斷層,並在資料流、流程整合與風險控管三方面同時暴露基礎挑戰。

【免費試用】MAYOHR 雲端人資系統

其實,面對這一波AI浪潮也不必太過焦慮,因為大多數公司仍處於低基期,我們應正面看待這股力量,建立能順應AI潮流並符合自身企業需求的人力資源基礎建設才是王道,那我們該怎麼動手開始呢?

建議解方一:大膽擁抱 AI,化解 HR 焦慮

面對生成式 AI 的顛覆性浪潮,HR 與其在旁觀望,不如主動投入實作:先從自己最熟悉、卻最耗時的流程切入。例如,面試排程、入離職手續或文件審批,利用低程式碼 RPA 或 Copilot 工具設計小規模原型,親身體驗「一鍵即自動」的工作流,再反向檢視流程設計是否合理。此時,可輔以麥肯錫 7S、流程圖或價值流程分析,對組織戰略、結構、系統與技能進行同步盤點,確保自動化優化的不是局部、而是整體協同。

培訓層面則應改採「學中做、做中學」模式:將生成式 AI 工具、提示語寫法、資料保密實務納入工作坊,盡可能在設計時以訓用合一為目標,讓每一位學習者「走出教室,就增加一項技能」,縮短知識與實務距離。因為唯有透過動手實驗、錯誤修正與同儕分享,才能讓 HR 從「知道」跨到「做到」,將焦慮轉化為可累積的實戰經驗與企業的流程資產。

建議解方二:扎實基礎建設才是真功夫

AI 的效益取決於資料品質,如果主數據不完整、欄位定義不一致,再聰明的模型也只能輸出雜訊。因此,HR 必須把「資料治理」列為永續工程,而非專案附件。建議先釐清企業在人事、薪酬、考勤、績效等核心資料中真正需要追蹤的指標,再依據 ISO 27001 或 GDPR 授權邊界設計資料分類、生命週期與存取權限,逐步建立人力資源資料品質稽核機制(完整率、準確率、及時率),並與 IT 共同協作確認 API 介面與元資料,逐步將不同的孤島系統逐步接入同一資料庫中。

由於基礎建設難以在短期績效上發光,HR團隊需以長期營運風險、員工體驗與合規性為語言,與 CEO、CFO與事業單位溝通投資必要性,爭取至少二~三年以上的持續性資本與人力預算。唯有「高品質的資料」,後續的 AI 分析、預測與決策輔助才能真正成為管理層可信賴的工具。

建議解方三:為 AI Agent 做好長期佈局

組織要從工具層逐步跨入 Agent 層,首先需將 HR 各項流程與文化特性模組化,並預留可被 LLM、RPA 等工具呼叫介面。建議具體做法是:以「員工生命週期」為軸,把招募、培育、任用、發展、離職等傳統日常業務等節點,拆解為可量化或質化描述的事件,同時將關鍵欄位資料長期累積寫入人資資料庫,最後同步至 AI Agent進行處理。

由於台灣絕大多數公司為中小企業,對於導入大型 HRM 套裝服務可能會吃不消,不如採取「核心HRIS+RPA+不同HR功能SaaS」的組合。如此一來,HR單位可在每年有限預算下逐步擴充,拉長戰線,同時保留不同區域須因地制宜以及選擇更好的SaaS服務彈性。

當資料基底與流程邏輯日趨完備後,HR 便能利用 Agent 進行自動撰寫職務說明、推送學習內容、預測離職風險,甚至在員工詢問時即時生成個人化政策解釋。這是一場持久戰,關鍵在於先畫出人機互動藍圖、梳理工作流程、累計有效資料,並持續更新符合企業需求的可靠系統服務,才能讓 HR 與 AI 形成真正的協作。

在這波AI浪潮中,唯有掌握「資料」、「流程」與「應用」三要素,HR 才能真正駕馭 AI。讓我們一起努力,賦能於人,協助企業邁進AI轉型之路。

by 周志偉

在這波AI浪潮中,唯有掌握「資料」、「流程」與「應用」三要素,HR 才能真正駕馭 AI。讓我們一起努力,賦能於人,協助企業邁進AI轉型之路。

免費索取-2025 AI應用及人資數位轉型白皮書

即刻轉型

讓MAYOHR幫助你人資管理數位化。

想了解的產品*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