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 AI、自動化與數位轉型重塑工作型態,企業的競爭焦點正從「效率」轉向「人才」。然而,全球人才短缺持續惡化。根據 ManpowerGroup《全球人才短缺報告》,超過 75% 的企業難以找到合適人才;同時,補足一位中階職缺的平均成本更高達其年薪的 1.5 倍。
面對高流動率與技能斷層(Skills Gap),企業開始意識到:「與其一再投入外部招募成本,不如強化內部培養機制。」Gartner 研究預估,未來三年內將有超過 70% 的組織重新設計人才發展架構,以縮小技能落差並提升內部流動性。
這也說明,HRD(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人才發展)已不再只是教育訓練的一環,而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核心策略。HRD 涵蓋從人才培訓、績效發展、知識管理,到接班人計劃等完整流程,幫助企業系統化地培養、評估與延續關鍵人才。
本篇將帶你深入理解 HRD 的核心概念,並延伸探討各面向的實務主題,包含教育訓練系統、人才盤點、接班規劃、招募與人才資料庫,讓人才真正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的引擎。
什麼是 HRD(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為什麼它是企業的人才引擎?
HRD(人才發展)是一套以「人」為核心的策略與制度,透過學習、培訓與職涯發展,系統性地提升員工的知識、技能與能力,讓組織在面對未來挑戰時,擁有穩定而持續的人才供應。它的目標不只是協助個人成長,更在於確保企業能長期保有競爭力與組織韌性。真正的 HRD,不只是「開開課、辦訓練」,它是一個驅動組織進化的 「人才引擎」,讓新進員工快速上軌、讓資深員工持續升級,也為關鍵職位提前儲備能量,讓企業在變動中仍能平穩前行。
HRD vs. HRM:兩個經常被混用的概念
在探討 HRD 之前,先釐清一個常見誤區:HRD(人才發展)與 HRM(人力資源管理)雖密切相關,卻著力於不同的核心。
- HRM(人力資源管理):著重於制度與流程的穩定運作,包括招募、薪酬、出勤、勞動關係與績效管理,確保組織「現在」的營運效率。
- HRD(人才發展):聚焦於培育與潛能開發,從教育訓練、能力發展到接班人計畫,確保組織「未來」的競爭力。
簡單來說,HRM 著重於人事運作的效率與合規,確保組織日常穩定;而 HRD 則關注人才的潛能與長期發展,為企業的未來競爭力奠定基礎。前者讓組織穩健運行,後者則推動持續進化。
人才發展的第一步:先了解你的人才現況
許多企業每年投入不少預算在培訓上,卻常覺得成效有限。Skillsoft 在 2025 年針對 1,000 位 HR 與學習發展專業人士的調查顯示,只有 10% 的企業對員工具備達成業務目標的技能有信心;雖然 85% 的企業已建立人才發展制度,但僅有 6% 認為這些制度真正發揮效益。
這些數據顯示,問題往往不在課程內容,而是在培訓前缺乏對人才現況與能力缺口的精準掌握。唯有先了解組織內的人才樣貌與能力分布,後續的發展計畫才能與企業策略對齊,發揮實質效益。
從「人才盤點」開始
在建立 HRD 策略之前,企業需要先釐清「我們擁有哪些人才、他們具備哪些能力、以及與未來需求之間的落差」。這就是人才盤點的目的:以資料為基礎,描繪出組織的人才全貌。一份有效的人才盤點,通常會同時評估員工的「現有表現」與「未來潛力」,並將結果對照組織的中長期策略。透過這個過程,HR 能明確辨識出哪些人才需要進一步培育、哪些崗位存在斷層,以及關鍵職位的接班準備度。
根據 Skillsoft 2025 年調查,只有 20% 的企業表示其人才發展策略與公司目標明確連結。這也顯示,盤點若只是做完報告、未能落實到決策與發展行動中,等於錯失了整個 HRD 的基礎價值。人才盤點的成果應直接反映在高潛力人才(HiPo)的個人發展計畫(IDP)與接班人規劃中,形成具體的人才行動方案,而不只是靜態資料。
與「績效管理」的連結:從考核到發展
許多企業的績效管理年復一年,為了打分數以便分配獎金,逐漸流於為了做而做。根據 Deloitte《2025 全球人力資本趨勢》調查,僅有 2% 的人資長認為公司現行的績效管理制度是有效的;同時有 64% 的員工表示,績效評估「完全浪費時間,對表現沒有幫助」,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主管認為現有制度能協助他們做出更準確的人才決策。Gallup 也指出,績效管理造成的時間損失,每年可能讓企業付出 240 萬至 3,500 萬美元 的代價。這些數據都指向同一個問題:績效制度若停留在考核階段,就無法真正促進成長。
對負責 HRD 的夥伴來說,績效資料應該被視為人才發展的重要依據,而不只是評分工具。
- 表現落後者(Low Performer):可透過再培訓(Re-skilling)或輔導(Coaching)提升能力。
- 穩定貢獻者(Solid Performer):可進行提升技能(Up-skilling),應對新的挑戰。
- 高績效者(High Performer):應提供發展與晉升機會,維持投入度並避免流失。
當績效管理與人才發展能夠相互連結,企業就能從「評估結果」走向「成長循環」,讓績效數據真正成為推動學習與決策的基礎。
HRD 的核心引擎:打造員工「有感」的學習發展計畫
當企業透過人才盤點與績效資料掌握了現況,HRD 的核心任務「人才培訓」便正式展開。一個成功的學習發展計畫,不應只是 HR 的例行作業,而應成為員工願意投入的成長機會。根據 Deloitte 《2025 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超過 60% 的受訪員工表示希望企業能提供更個人化、可持續的學習體驗。這代表 HRD 的重點,已從「安排課程」轉向「設計學習旅程」,讓培訓成為員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數位化學習:為什麼「教育訓練系統 (LMS)」是必要的?
在普遍數位化的企業組織中,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學習管理系統是讓 HRD 真正落地的關鍵平台。它能協助企業以更一致、可追蹤的方式執行教育訓練,並確保學習成果可被量化。若沒有 LMS,培訓往往面臨幾個常見問題:
- 線下課程成本高、難以追蹤學習進度。
- 新人報到流程分散,學習體驗不一致。
- 主管缺乏即時的學習數據,難以進行發展評估。
- 法遵與內訓課程完成率無法有效控管。
LMS 讓這些問題被系統化解決,能在「對的時間」推送「對的課程」給「對的人」,並自動記錄學習歷程。這些數據成為 HRD 評估培訓成效與優化策略的重要依據。
知識還是課程?一張圖看懂 KM 與 LMS 的關鍵差異
在企業內部,課程內容只是學習的一部分,更多的知識來自實務經驗的累積與分享。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KM,知識管理系統)正是用來保存與再利用這些經驗的工具。LMS 與 KM 常被混為一談,但兩者的功能與價值各有側重,也能相互補足:
| 功能項目 | LMS 學習管理系統 |
KM 知識管理系統 |
| 核心目的 | 管理課程與學習流程 | 儲存與傳承知識 |
| 內容形式 | 結構化課程、教材、測驗 | 經驗分享、專案文件、FAQ |
| 主要價值 | 系統化培訓與追蹤 | 組織經驗的延續與應用 |
| 使用情境 | 新人訓練、法遵課程、晉升培訓 | 解決日常工作問題、知識交流 |
一個成熟的 HRD 人才發展策略,會同時運用 LMS 與 KM,前者建立組織的學習架構,後者累積知識資產,讓學習與工作緊密整合。
佈局未來:從個人職涯到組織永續
HRD 的價值,不僅在於培養當下所需的技能,更在於為企業的未來建立穩定的人才管線與領導梯隊。根據 Workday《2025 全球勞動力報告》,高績效員工的離職率持續上升,而主因並非薪資。研究指出:
- 十個產業中有八成的晉升機會下降,內部輪調與升遷比例平均減少 8%,顯示許多員工在組織內看不到新的發展機會。
- 僅有 24% 的企業 將「技能發展」列為留才核心,顯示多數企業仍未把員工成長視為長期投資。
- 超過 44% 的員工 對企業的 AI 或轉型策略抱持負面態度,因為他們看不出這些變革與自身職涯發展之間的關聯。
在外部招募成本不斷升高的環境下,真正能改變現況的力量,來自組織內部。唯有企業能夠提供清晰的職涯發展路徑、促進內部流動,並以 HRD 為核心推動學習與接班規劃時,才能留住關鍵人才,讓組織在變動中維持成長動能。
為什麼明星員工總是留不住?談「接班人計畫」的真正目的
根據 Gartner 2025 年調查,65% 的高潛力人才(HiPo)表示,若企業缺乏明確的發展路徑,他們會在一年內考慮離職。接班人計畫(Succession Planning)不只是為了填補高階職位空缺,更是讓關鍵人才清楚看到職涯發展的可能性。它傳達了一個訊息:企業願意投資他們的未來。
在實務上,HRD 可結合前述的人才盤點結果與「人才九宮格(9-Box Grid)」模型,識別高潛人才,並規劃個人化的發展路徑,例如跨部門輪調、專案任務、導師制度與階段性培訓等。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僅有助於人才留任,也讓組織能在關鍵時刻維持穩定運作,實現知識傳承與領導力延續。
如何透過人才發展打造更好的員工體驗?
員工體驗(Employee Experience, EX)指的是員工在組織中,從加入、在職到成長離開整個歷程中的實際感受。根據 Gallup 2025 年的研究,有成長機會的員工投入度是沒有成長機會者的 2.9 倍;Forrester 的報告也指出,當企業能提供持續學習與職涯發展機會時,員工留任率可提升超過 30%。
這些數據顯示,HRD 不只是訓練制度,而是形塑員工體驗的核心引擎。薪酬與福利能穩定員工的「留任意願」,但「成長與發展的體驗」才是真正促使他們長期投入與認同組織的關鍵。一個成熟的 HRD 策略,會在員工旅程的各個階段發揮作用:
- 入職階段(Onboarding):透過 LMS 提供結構化的新進訓練與文化導入,幫助新人快速融入。
- 在職階段(In-role):運用 KM 系統與持續培訓,協助員工精進技能、提升工作表現。
- 發展階段(Promotion / Career Growth):結合接班人計畫與個人發展規劃,讓員工清楚看見未來的成長方向。
當 HRD 能夠貫穿這三個階段,員工體驗不再只是滿意度的提升,而是轉化為組織的競爭力。
人才發展的基礎工程:選對人,才能育好人
所有的人才發展策略,都建立在一個根本前提上:招募進來的是對的人。若員工在文化契合度、價值觀或學習潛力上與組織落差過大,後續再多的培訓與發展投資,效果也難以長久。
根據 SHRM 2025 年的調查,全球企業平均花費相當於員工年薪 40% 的成本來替補一名不適任的新進人員。這意味著,「選才」本身就是 HRD 成敗的起點。HRD 的角色不只是「培養人才」,更應在前端與 HRM 協作,確保企業從一開始就吸引並辨識出具備發展潛力的候選人。
擺脫招募困境:做 HRD 為什麼要關心招募?
雖然人才招募通常被歸類為 HRM 的職責,但 HRD 夥伴應該深度參與。HRD 能協助招募團隊建立以職能模型(Competency Model)為核心的評估架構,讓選才標準不只著眼於「學經歷」,更能評估候選人的學習敏銳度(Learning Agility)與發展潛力。
根據 LinkedIn《2025 Global Talent Trends》,近 80% 的企業領導者認為「學習能力」將比「現有技能」更重要。因此,HRD 不應只在員工入職後才發揮作用,而是要從招募階段就確保「潛力與文化契合」成為選才的共同語言。
打造人才活水庫:讓「人才資料庫」成為內部成長引擎
人才資料庫(Talent Pool)對 HRD 而言,不只是外部招募的工具,更是組織內部的「技能地圖」。它能幫助企業在需要關鍵能力時,先從內部尋找具備相關經驗與技能的人才,而非第一時間對外招募。
根據 ManpowerGroup 2025 年的全球人力報告,有 58% 的企業表示內部流動率提升後,外部招募需求明顯下降。這說明 HRD 若能善用人才資料庫,便能有效促進內部轉調與跨部門協作,讓「培養人才」與「運用人才」形成一個完整循環。
當企業能將「招募、盤點、績效、培訓、接班與留任」串聯為一個整合的發展循環,「HRD 人才發展」不再只是企業的附加選項,而是支持組織持續運作與成長的核心能力。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企業若能讓人才的成長速度跟上市場變化的速度,那麼 HRD 就是企業最關鍵的競爭力來源。
熱門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