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建立人才資料庫?解析人才庫4大優勢,提升招募效率

為什麼要建立人才資料庫?解析人才庫4大優勢

根據Workday《2025全球勞動力報告》,有一半以上57%的職缺需要30天以上才能補齊、25%甚至超過60天。台灣勞動部調查也指出,全台6.6萬個職位逾半年補不到人。缺工的嚴重是全球都有感的集體現象,企業如果不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經營」,將越來越難應付招募的挑戰。建立人才資料庫 (Talent Pool)就是缺工問題的最根本解決之道,那該怎麼建立呢? 實際為企業帶來的好處又有哪些?本文將一一解析。


什麼是人才資料庫?為什麼企業需要人才庫?

從概念上來說,人才資料庫 (Talent Pool) 就是「企業專屬人才資源池」,包含了現任員工、離職員工、投遞過履歷、面試過的人選等,甚至也會有一些稀缺技術的關鍵人才(可能透過競業觀察或Headhunter推薦)。目的是讓企業不用每次有職缺都「從零開始找人」,而是能快速從現有人才名單中找到合適人選。

當然在數位化的推進下,現在一般講到人才庫,指的多是一個具搜尋、標籤與篩選功能的資料庫。像是一個搜尋引擎,主要功能包括儲存候選人基本資料、履歷、面試紀錄、互動歷程,透過「標籤」分類(ex技能、職能、地點、職涯階段),以便讓HR在未來開新職缺時能主動搜尋與邀請。舉例來說,HR 可以設「擁有Python技能、3年內投遞過、願意遠端工作」這些條件,便能一鍵搜尋出所有符合條件的潛在人才。


建立人才資料庫的四大好處

人才資料庫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更快找到合適的人選,也能讓人資快速盤點企業內部員工的資歷與職能,並加以分析作人才佈局。以下介紹4個建立人才庫的好處,幫助你更了解人才資料庫。

 人才資料庫優勢1:企業能夠主動招募員工

有別於被動的等待履歷,人才庫可以協助HR夥伴化被動於主動,搜尋曾面試過且有潛力的人才來重新面試。例如:曾投遞行銷類職缺的求職者,在面試時發現也很適合人資相關工作,當公司有人資職缺時,便能從人才庫中找到該人選再次進行面試。這些「對公司有興趣、已互動過」的人, 再次邀請成功率通常也比陌生應徵者高出許多。

 人才資料庫優勢2:彙整所有渠道人才資料,加快人資作業效率

網路世代的發展下,招募平台相當多元,例如:1111人力銀行、104人力銀行、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等,然而多種管道雖然能增加曝光度,但對於HR 夥伴而言較不易管理。因此擁有人才資料庫,可以在各渠道放上招募入口網站、統一蒐集人才資訊,彙整到人才資料庫當中,方便保存以及日後能夠快速找到所有人才資料,加快人資作業效率。

 人才資料庫優勢3:利於經營雇主品牌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當企業重新接洽過去未錄取的求職者,求職者也會有願意再次面試。而人才資料庫存取過去到現在完整的面試者資料,清楚掌握所有細節,包含:履歷、當時的招募情形、人才的特點等等,從理解求職者的角度為出發點,持續傳遞優良的品牌形象,能有助於提升企業好感度。

 人才資料庫優勢4:預先儲備,強化未來人才布局

擁有人才資料庫能讓企業在還沒開職缺前,就先累積潛在候選人名單。 當公司有新職缺、擴編或臨時人力需求時,HR 可直接從資料庫中搜尋並聯繫合適人選,縮短招募周期、降低招募成本,讓人才佈局更有彈性。除了外部資料,HR 也可透過人才庫快速掌握各部門的人才職能專長與資歷等,作為組織調整、專案配置或接班規劃的依據。


如何建立人才資料庫?5步驟打造企業的戰略人才庫

理論上了解人才資料庫的優勢後,實際的挑戰在於如何從零到一建立起來。一個有效的人才資料庫並非只是儲存履歷的資料夾,而是一個需要策略性規劃與持續維護的動態系統。總而言之,透過明確定義目標、選擇合適工具、確保合法合規、建立分類標籤,並定期激活維護這五個關鍵步驟,就能打造出一個真正能為企業所用,並持續創造價值的戰略人才庫。

第一步:定義目標與範圍

在投入任何資源之前,最關鍵的一步是釐清「為什麼」要建立這個資料庫。目標將直接影響後續的工具選擇、資料收集範圍與管理方式。首先問問自己,這個人才庫主要是為了對外招募,還是為了內部人才盤點?當然,許多企業會採取混合模式,但初期明確主要目標,能更有效的集中資源。

  • 對外招募導向:資料庫會以潛在候選人、過往應徵者、推薦人選為主。您需要收集的資料將側重於他們的專業技能、產業經驗、應徵職位、面試評價等,目標是在未來有職缺時,能快速從中篩選出合適人選,縮短招募週期。 
  •  內部盤點導向:資料庫則聚焦於現職員工。收集的資料會包含員工的績效評估、職能測評結果、培訓紀錄、晉升潛力、個人職涯發展意願等。其目標是為了組織發展、接班人計畫、內部轉調與晉升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持。 

第二步:選擇合適的工具

有了明確的目標,下一步就是選擇承載這些資料的系統。工具的選擇從簡單到複雜,企業可依據自身規模、預算與人資團隊的熟悉度來決定。

  • 招募追蹤系統 (ATS):對於招募需求頻繁的企業來說,ATS 是最直接且普遍的選擇。市面上的系統(如好聘、Workday、Greenhouse等)大多內建人才庫功能,能自動匯總來自不同管道的履歷,並追蹤每位候選人的招募進度,是管理外部人才的首選。 
  • 客戶關係管理系統 (CRM):有些企業,特別是需要長期經營高階或被動人才的,會利用 CRM 系統來管理人選,CRM 的優勢在於強大的互動紀錄與關係經營功能。 
  • 雲端試算表或資料庫 (Spreadsheets/Databases):對於剛起步的小公司或預算有限的團隊,使用 Google Sheets 或 Airtable 等工具,手動建立一個簡單的人才資料庫也是可行的方案。雖然功能有限,但至少能將人才資訊集中管理,踏出系統化的第一步。

第三步:合法合規地收集資料

在數據為王的時代,人才資料的收集與使用,務必將「合法合規」放在首位。這不僅是尊重求職者,更是保護公司免於法律風險的必要措施。在台灣,這主要牽涉到《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規範。

  • 明確告知與取得同意:在收集求職者資料時(無論是透過網站、活動或面試),必須清楚告知對方,其資料將被存入公司人才庫,以備未來職缺聯繫使用,並明確取得對方的書面或電子同意。 
  • 規範資料來源:建立統一的資料匯入管道,如官方招募網站的履歷上傳頁面、人力銀行制式履歷等,確保每一筆資料的來源都有跡可循。 
  • 資料保存期限:應設定合理的資料保存政策,例如在取得同意後,定期(如每年)詢問對方是否願意繼續讓公司保留其資料。

第四步:建立標籤與分類系統

一個沒有有效分類的資料庫,跟一堆雜亂的紙本履歷沒有兩樣。建立一套清晰、統一的標籤(Tag)系統,是讓人才庫發揮搜尋效率的關鍵。標籤應涵蓋人才的多個維度:

  • 硬技能 (Hard Skills):如 Python、SEO/SEM、財務報表分析、Adobe Creative Suite。 
  • 軟技能 (Soft Skills):可基於面試官的評價,如 溝通能力強、團隊合作精神、問題解決導向。 
  • 職位與職級:如 產品經理、資深工程師、行銷專員、主管級。 
  • 應徵狀態:如 初試通過、複試優秀、婉拒Offer、潛力人選。 
  • 資料來源:如 員工內推、校園徵才、LinkedIn、104。

透過這套標籤系統,當未來出現「需要一位具備 SEO 技能的資深行銷專員」職缺時,人資就能在幾秒鐘內從數百甚至數千筆資料中,精準篩選出最合適的人選名單。

第五步:定期維護與喚醒

人才資料庫是一個需要活化的「生態系」,而非靜態的「儲藏室」。就跟維護顧客關係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提到有些公司也會使用CRM系統當作人才庫),定期的維護與喚醒,才能確保其資訊的有效性,並維繫與潛在人才的良好關係。

  • 定期維護:設定固定的週期(例如每半年或一年),檢查並更新資料庫內的資訊。可以禮貌性地發送郵件給庫中人才,詢問他們是否有更新的履歷或近況,同時汰除無效或要求刪除的資料。 
  • 持續喚醒:不要等到有職缺時才聯絡他們。可以透過電子報、社群媒體等方式,定期分享公司的最新動態、產業洞察、或實用的職涯資訊。這種「保溫」的動作,有助於建立良好的雇主品牌形象,當機會來臨時,他們會更願意考慮您的公司。


數位工具助攻:用 Cornerstone 打造一體化的人才資料庫與盤點流程

建立人才資料庫不只單存放履歷,更是為人才盤點做準備!「人才資料庫」是招募的基礎,「人才盤點」則是發展與留才的關鍵。在實務操作中,很多企業面臨的挑戰是:資料分散、更新不易、缺乏整合與分析工具。

Cornerstone 人才系統不僅能協助企業建立結構化的人才資料庫,也能進一步支援人才盤點、績效評估、學習歷程記錄等功能,將招募與培訓串聯在同一個平台上,有效提升 HR 的工作效率與策略影響力。更可透過 AI 匹配與多條件篩選工具,優化篩選流程,確保關鍵人才不被遺漏。 


熱門文章推薦

即刻轉型

讓MAYOHR幫助你人資管理數位化。

想了解的產品*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