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企業主與 HR 高階主管,每年都會重複面臨一個共同的靈魂拷問:「我們去年投入了這麼多預算進行員工教育訓練,請了最好的講師、辦了多場的workshop,為什麼回到工作崗位後,員工的行為模式依然故我?業績沒有顯著提升?問題解決能力也沒有明顯改變?」
傳統的培訓思維,往往停留在課程交付,認為只要把知識「講」給員工聽,他們就自然會了。然而,管理學大師傑弗瑞·費佛(Jeffrey Pfeffer)曾指出著名的「知行落差(The Knowing-Doing Gap)」:知道該怎麼做,與實際能夠做到,中間隔著巨大的鴻溝。
對於現代企業而言,「企業人才培訓」不再只是安排幾堂課,而是一個關於「行為改變」的過程(甚至是工程)。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透過縝密的培訓規劃,結合 LMS 教育訓練系統 與 KM 知識管理系統,打造一個能讓知識真正落地的數位學習生態系,並最終建立起企業永續的接班梯隊。
破解培訓迷思:為什麼員工總是「學過就忘,知道卻做不到」?
在著手規劃培訓體系之前,我們必須先診斷問題的根源。許多 HR 感到挫折,認為是員工學習意願低落,或是講師授課技巧不佳,但真正的問題往往出在「系統性的結構缺失」。
1. 遺忘曲線與缺乏「應用場景」
根據艾賓豪斯(Ebbinghaus)的遺忘曲線,人類在學習新知後的 24 小時內,會遺忘約 70% 的內容。如果企業的培訓僅止於「課堂上的兩天」,而缺乏課後的持續刺激與應用機會,那麼遺忘是必然的結果。員工回到工作現場,面對的是舊有的流程與壓力,在沒有輔助工具的情況下,他們會本能地退回最熟悉的舊習慣。
2. 70-20-10 法則的失衡
許多企業將 90% 的資源投入在 10% 的「正式學習(課堂/課程)」上,卻忽略了對績效影響最大的 70%「做中學(經驗學習)」與 20%「向他人學習(社群學習)」。
- 知(Knowing): 發生在那 10% 的課程裡。
- 行(Doing): 發生在那 70% 的工作實戰中。
若企業缺乏機制去支援那 70% 的實戰場景,員工在「做」的當下遇到困難卻無處可查,培訓效果自然無法遷移(Transfer of Training)。
3. 缺乏數據驅動的優化機制
傳統培訓往往只有「滿意度調查」(員工覺得便當好不好吃、老師幽不幽默),卻缺乏「行為改變數據」。沒有數據,HR 就無法判斷誰學會了、誰卡關了,更無法針對痛點進行二次輔導。
因此,一個有效的企業人才培訓規劃,必須從「辦課程」轉型為「打造生態」,導入數位工具來填補「課堂」與「實作」之間的空白。
培訓規劃的核心方法論:從 ADDIE 到數位轉型
在導入系統之前,必須先有正確的流程思維。最為人熟知的 ADDIE 模型(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依然是培訓規劃的黃金標準,但在數位化時代,它的執行方式已經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Phase 1:需求分析 (Analysis) —— 對焦商業目標
不要只問員工「想上什麼課」,而要問部門主管「現在團隊遇到什麼痛點?」、「為了達成明年的業績目標,你的團隊缺乏什麼能力?」。數位化的人才盤點工具可以在此階段提供客觀的職能落差分析,讓培訓需求不再是憑感覺。
延伸閱讀:掌握人才盤點4大關鍵指標與完整6步驟
Phase 2:設計與發展 (Design & Development) —— 混合式學習
為了縮短知行落差,課程設計必須由「單點式」改為「帶狀式」。
- 課前: 利用數位平台發布預習教材,建立基本認知。
- 課中: 實體或直播課程專注於討論、演練、解決問題(而不只是聽講)。
- 課後: 指派實作任務,並要求上傳成果至系統。
Phase 3:實施與評估 (Implementation & Evaluation) —— 柯氏四級培訓評估模型
這是 ADDIE 流程中最關鍵、卻也最常被企業草草帶過的一環。在傳統的培訓中,HR 往往在課程結束後發一張問卷,統計大家覺得「講師講得好不好」、「午餐好不好吃」,這在專業的評估模型中,僅能算是最最淺層的回饋。要真正確保培訓落地,我們必須導入柯氏四級培訓評估模型 (Kirkpatrick Model),並利用數位工具突破過往難以執行的關卡:
- Level 1 反應 (Reaction): 學員滿意度。
- 傳統做法: 紙本問卷,回收統計耗時。
- 數位優化: 課後即時線上評分,系統自動生成滿意度雷達圖,HR 可即時掌握課程品質。
- Level 2 學習 (Learning): 知識吸收程度。
- 傳統做法: 很少進行測驗,或是考卷難以保存。
- 數位優化: 透過線上測驗庫進行前後測(Pre-test & Post-test),用數據證明員工的知識落差已被填補。
- Level 3 行為 (Behavior): 這是最關鍵的「知行落差」檢核點。 學員回到工作崗位後,是否真的運用了所學?
- 傳統做法: 難以追蹤,只能靠主管主觀觀察,流於形式。
- 數位優化: 這正是數位工具展現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指派「課後行動計畫」,要求員工上傳實作案例;或是觀察員工是否會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去查詢相關知識。
- Level 4 成效 (Results): 商業影響力。
- 傳統做法: 難以追蹤,只能靠老闆的體感。
- 數位優化: 長期將培訓數據與業績、客服滿意度或生產良率進行交叉分析,證明培訓對組織的 ROI。
為什麼需要數位工具來支撐評估? 如果沒有系統協助,要做到 Level 3 和 Level 4 的追蹤,HR 必須耗費鉅額的人力成本去訪談與紀錄,這在實務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企業的培訓評估永遠停留在 Level 1。
為了突破這個瓶頸,讓培訓成效「可視化」並「自動化」,需要依賴兩大數位支柱來建構基礎建設。接下來,將深入探討這兩大引擎——LMS 與 KM,如何具體協助企業落實這些評估指標。
培訓體系的數位雙引擎:LMS 與 KM
要讓員工從「知道」變「做到」,企業不能只依賴人治,必須依靠「機制」。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下,LMS(學習管理系統) 與 KM(知識管理系統) 是企業人才發展不可或缺的雙引擎。它們看似相似,實則解決完全不同的問題。
1. 正式學習不可或缺的基礎:LMS 教育訓練系統
LMS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的核心價值在於「標準化」與「強制性」。它是企業培訓的基礎建設,確保所有員工都在相同的起跑點上。舉例來說,它可以解決「新人報到訓練品質不一、法遵課程沒人上、培訓紀錄散落在 Excel 難以統整...」等這些根本性的問題。但它的價值絕對遠遠大於此:
- 學習路徑: LMS 可以設定強制的學習順序,確保員工基礎穩固後才進入進階課程,避免「越級打怪」造成的挫折。
- 測驗與驗收: 透過系統化的測驗,強制檢核員工是否真的「知道」了。這是「做到」的最低門檻。
- 自動化追蹤: 系統會自動跟催未完課的員工,釋放 HR 的行政時間,讓 HR 能專注於更策略層級的課程設計。
LMS 是企業培訓的「地基」,沒有它,所有的培訓都將流於形式,無法累積數據。 延伸閱讀:教育訓練系統與e-Learning平台解析
2. 非正式學習的加速器:KM 知識管理系統
如果說 LMS 是解決「學什麼」,那麼 KM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就是解決「怎麼做」,這也是縮短知行落差的關鍵。很多時候,員工「做不到」並不是因為沒上課,而是因為在執行的當下忘記了細節,或者遇到了課堂上沒教的特殊狀況。此時,他們不需要重看一小時的課程影片,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像 Google 一樣搜尋的企業內部知識庫。
KM 鼓勵員工分享實戰案例(SOP、除錯紀錄、成功經驗),這些來自第一線的「know-how」,往往比外部購買的標準課程更有價值。LMS 負責「推(Push)」課程給員工,KM 讓員工在需要時主動「拉(Pull)」取知識,兩者相輔相成。
培訓的終極目標:從「培養技能」到「培養接班人」
企業投入鉅資建置 LMS 與 KM,優化培訓規劃,最終目的絕不僅是為了讓員工把工作做完。從戰略層次來看,HRD(人力資源發展) 的終局之戰,在於「人才接班(Succession Planning)」。
1. 培訓數據是識別人才的黃金線索
過去,我們選拔晉升人選往往憑藉主管的印象分數,這容易產生月暈效應(指的是人們在評估他人時,會因為某一個突出的優點而產生「以偏概全」的判斷,進而過度高估其其他特質)。但在數位學習生態系中,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 LMS 數據: 告訴我們誰的學習動機強?誰的學習速度快?誰總是能通過高難度的測驗?
- KM 數據: 告訴我們誰樂於分享知識?誰的文件被引用次數最多(代表他是該領域的意見領袖)?
這些客觀數據,能幫助 HR 與經營者更精準地繪製「人才九宮格(9-Box Grid)」,找出那些既有績效又有潛力的 HiPo (High Potential) 人才。
2. 讓員工看見未來,解決留才危機
當員工發現公司願意投資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並且有一條清晰的「學習與晉升路徑」時,他們的留任意願會顯著提升。接班人計畫不是為了要把老臣換掉,而是為了建立一個「人才活水庫」。透過培訓體系,我們可以為儲備幹部安排跨領域的學習地圖,讓他們在接班之前,就已經具備了該職位所需的「知道」與「做到」的能力,從而降低組織的人事風險。
打造「帶得走」的能力,與「留得住」的人才
如何讓員工從「知道」變「做到」?答案不在於單一的一堂神級課程,而在於企業是否有決心打造一個「數位學習生態系」:用 LMS 確保標準化的知識被有效傳遞與追蹤、KM 讓實戰經驗得以累積成為員工隨時可用的武器,再佐以對齊企業戰略目標的培訓規劃。當這三者緊密扣合,培訓就不再是消耗預算的費用,而是推動企業成長的引擎。員工在這裡獲得了能帶著走的實戰能力,而企業則留住了願意與公司一同成長的關鍵人才,這才是企業人才培訓的真實價值。
告別破碎的學習體驗,用 AI 賦能每一位人才的成長
Cornerstone OnDemand 以世界級的平台架構,完美打破了系統間的藩籬,讓員工在單一介面中,既能完成標準化的必修課程,也能隨時獲取社群經驗與即時的工作支援。更重要的是,Cornerstone 內建強大的 AI 技能引擎(Skills Graph),能自動將員工的學習歷程、工作績效與職涯發展精準對接。它不只是一套管理課程的系統,更是協助您識別高潛力人才、驅動接班計畫的數位大腦。
熱門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