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薪流程 | 十大步驟掌握核薪要領

核薪流程十大步驟

在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中,經歷了層層篩選,好不容易找到理想人選,「核薪」便成了決定成敗的最後一哩路。許多人可能會以為核薪階段是一場數字的攻防,但其實更是企業價值觀、市場競爭力與內部公平性的三重考驗。

經歷一道道篩選與面試關卡、用盡洪荒之力找到合適的人選,決定錄用之時,核薪成為最後的臨門一腳,若薪資條件能被接受,新人順順利利報到是皆大歡喜的結果。然而實務上並非百發百中,有時也會出現被拒絕的情況,當要聘用的目標人選,因不滿意薪資條件而拒絕接受聘書時,薪資競爭力的問題 就成為用人主管與 HR攻防的議題。

用人主管可能會對 HR 抱怨「薪資不具競爭力」,這樣輕描淡寫的抱怨,其實背後的意涵有很多因素需去釐清。是公司薪資政策定位出問題?或是人選價值定位錯置?還是顧及內部公平而損及外部競爭力?外部市場薪資水準資訊掌握不足?應徵者薪資現況資訊收集不完備…等等,都有可能是問題背後的原因,掌握問題及經過診斷後才能針對問題對症下藥。

本文由半導體高階人資主管 林鈺欽依據多年的管理洞見,將核薪流程系統性地拆解為十大關鍵步驟,並歸納為「情報蒐集」、「決策核准」、「溝通聘用」三大階段,協助人資夥伴掌握從策略到執行的完整要領。


核薪第一階段:情報蒐集與準備 (步驟一至四)

如何提供具競爭力的薪資條件、吸引要聘用的目標人才接受,是 HR心中時常糾結的議題!這個階段是整個核薪流程的基礎,重點在於完整蒐集內外部的各項資訊,建立客觀且有依據的判斷基準。成功的薪資核定,往往取決於前期準備的周全程度。準備越充分,後續的討論就越能回歸數據與職位價值,而不是流於個人意見的拉鋸,讓薪資決策更具一致性與說服力。

步驟一:了解應徵者背景資料 

不單只是審核學經歷,而是要衡量候選人在職位上的「整體貢獻度」。

  • 專業匹配度:技能、經驗與職務需求的契合程度有多高?是否存在稀有技能或不可替代性? 
  • 潛力與成長性:除了當前能力,應徵者是否具備未來發展潛力,能為團隊帶來長期價值? 
  • 文化契合度:應徵者的價值觀與工作風格是否融入團隊,降低隱形成本?

步驟二:與用人主管討論及收集相關資料 

在與應徵者面談前,人資需要先和用人主管確認需求與期待,確保雙方共識一致,避免後續出現落差。

  • 定義職位說明 (JD):明確該職位的「必備條件 (Must-have)」與「加分條件 (Nice-to-have)」。 
  • 探詢急迫性:該職位的招聘急迫程度為何?是否影響到團隊的關鍵產出? 
  • 了解團隊薪資結構:掌握團隊現有成員的薪資水平與績效表現,作為內部公平性的參考。

步驟三:收集應徵者薪資相關資料 

這是最敏感也最關鍵的一步,重點在於專業與尊重。

  • 了解現況:詢問應徵者目前的「整體薪酬 (Total Package)」,包含月薪、保障年薪、變動獎金、津貼等,而非僅僅一個數字。 
  • 探詢期望:了解其「期望薪資」及其背後的理由(例如:職責增加、市場行情、個人價值)。 
  • 掌握外部拉力:專業地探詢對方是否有其他正在考慮的機會 (Competing Offer),這直接反映了其市場價值。

步驟四:準備核薪內部外部參考資料 

將前述資訊與客觀數據對標,形成決策基礎。

  • 內部薪資級距 (Salary Band):確認該職位在公司內部的薪資範圍與落點。 
  • 市場薪資報告 (Survey Data):參考最新的薪資調查報告,了解該職位在市場上的 P50、P75 等薪酬水位。 
  • 內部公平性分析 (Internal Equity):與同職級、同績效的現有員工進行比較,避免產生不公平感。


核薪第二階段:分析、決策與核准 (步驟五至七)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蒐集資訊,那麼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把零散的資訊整理成完整的全貌,並提出最合適的薪資方案。這是核薪流程中的內部盤整階段,HR需要在人才價值、主管需求、公司預算與內部公平之間取得平衡。透過謹慎的分析與協調,才能提出兼具市場競爭力又符合公司規範的方案。

步驟五:依應徵者條件建議核薪金額 

基於以上資訊,提出一個具體的薪資方案,而不只是一個數字。

  • 薪資落點分析:建議將應徵者的條件定位在內部薪資級距的哪個位置,並說明理由。 
  • 設計薪資結構:除了固定月薪,是否需要搭配簽約金 (Sign-on Bonus)、績效獎金或股權激勵,以增加方案的吸引力?

步驟六:與用人主管達成共識

向用人主管清楚說明薪資建議的依據與判斷邏輯。

  • 數據化溝通:用市場數據和內部公平性分析來支持薪資建議,而非主觀感覺。 
  • 風險評估:與主管共同評估方案的成功率,以及若被拒絕的備案。

步驟七:公司內部簽核程序 

在這個階段,HR不只是跑簽核流程,更要扮演「內部顧問」的角色,將候選人價值、外部市場數據與內部公平性整理成重點清楚的報告,提供主管快速決策依據。同時,需事先回應可能的疑慮(如預算影響、內部公平風險),並清楚說明簽核時程與追蹤進度,讓主管放心、候選人也能感受到專業。


核薪第三階段:溝通、聘用與風險管理 (步驟八至十)

在完成內部規劃與簽核後,核薪流程進入與應徵者直接互動的關鍵時刻。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將前期的分析轉化為清楚且具說服力的溝通,讓候選人理解並認同公司給予的價值。同時,也要確保候選人對未來有期待感,並提前準備應對可能的變動。

步驟八:應徵者溝通 

這是展現HR專業與雇主品牌溫度的時刻。

  • 口頭溝通先行:在發放錄取通知前,先以電話進行口頭溝通 (Verbal Offer),說明薪資方案的「整體價值」,而不只是「告知」數字。 
  • 強調非薪資福利:同步介紹公司的文化、發展機會、福利制度等,提升整體吸引力。 
  • 專業應對談判:若應徵者提出議價,回歸第一階段的價值盤點與數據,進行專業、有底線的協商。

步驟九:聘書發放 

  • 內容完整清晰:聘書應包含職稱、薪資結構、報到日期、工作地點,以及必要的報到前置作業(如體檢、資料繳交)。 
  • 設定回覆期限:給予應徵者合理的考慮時間,並明確告知接受聘用的回覆期限。

步驟十:特殊情況處理

即使流程再完美,也可能出現意外,需預先準備。

  • 超薪聘用 (Over-budget Offer):面對市場上極度稀缺的關鍵人才,是否需要啟動特殊簽核流程,由公司高層進一步評估與決定。  
  • 接受還價 (Counter Offer):當候選人提出具競爭力的還價時,應回到前期評估流程,重新檢視市場數據與內部公平性,而不是當場拍板。   
  • 聘用失敗檢討 (Post-mortem):若最終未能成功聘用,務必進行案例回顧,分析原因,作為後續流程與策略優化的參考依據。


核薪流程的觀點

這是一個流程的觀點 (Input-process-output),每一份核薪作業都需慎重規畫與執行,要有「一個都不能少」的決心。

步驟一至四是 input,步驟五到七是 process,步驟八至十是 output。每個步驟環環相扣,若能細心準備、落實執行,核薪出來的結果能顧慮到內部公平性、外部競爭力及公司能承擔的成本,另外該流程特別強調相關人員的溝通,唯有資訊同步與真誠溝通才能取得信任。

這個議題實務性較強,是經驗的總結,筆者在 2016 年 8 月將之設計完成一門課程:「核薪,HR 伙伴不可不知的 10 大要領-核薪作業實務介紹」在新竹與台北共開了五梯,課堂中特別著重在實務上一些細節經驗的提醒與分享,獲得參與研習 HR 夥伴的正面回響。今將一些經驗撰寫成此篇心得,可能無法完全陳述其中的精隨,但希望對從事招聘核薪工作的 HR 夥伴有一些啟發。


即刻轉型

讓MAYOHR幫助你人資管理數位化。

想了解的產品*

qr-code